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:「大熊貓(學名:Ailuropoda melanoleuca),通常稱熊貓,又名貓熊,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,體色為黑白兩色。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,是中國特有種,亦為國寶。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,由於生育率低,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,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。」
另外在1940年代,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。當時,定名為貓熊,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,但整個體型又像熊,但當時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,所以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「貓熊」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。從此以後,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,長此以往向傳訛誤,一至到今天,大部分的大陸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。
科學分類:
界: 動物界 Animalia
門: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
綱: 哺乳綱 Mammalia
目: 食肉目 Carnivora
科: 熊科 Ursidae
屬: 大熊貓屬 Ailuropoda
種: 大熊貓 A. melanoleuca
熊貓的故鄉在哪?影片告訴你!
實際上熊貓是屬於熊科,因此貓是形容詞,熊是名詞,「貓熊」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才是對的,所以在台灣不管是媒體還是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準備入住的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,都是以貓熊做稱呼。
2005年5月3日,中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宣布,準備贈送台灣一對大熊貓。隔年2006年1月6日中國國台辦在北京公布,在大陸專家最後確定推薦贈台的所有候選熊貓中,編號16號雌性與19號雄性組合相處最為融洽,還時常同進同出互相照應,顯得異常恩愛。這對大熊貓就是之後的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。
確認贈台大熊貓後,同年在中國大陸全國範圍內發起為贈台大熊貓起名的活動,並在春節聯歡晚會進行的四小時中,由觀眾通過手機和網絡進行投票,最後"團團、圓圓"以1億零751萬3568張票當選。2006年除夕夜正式將贈台大熊貓命名為「團團」、「圓圓」。
至於兩隻都是很可愛的貓熊,到底要怎麼分辨團團圓圓呢?動物園長葉傑生表示:女生圓圓的眼部黑眼圈比較圓、眼斑下方比較突出,至於耳朵也是辨識團團圓圓的好方法,團團的耳朵形狀像炒菜的鏟子,圓圓耳朵形狀像飯匙。
撇開政治議題來看,安排貓熊的旅遊行程不僅可吸引本地的台灣人,還可包裝成日本客人來台的重要參觀地,因為日本人也超愛貓熊的喔!另外貓熊的相關商品在眾多媒體推波助瀾下,必將掀起一波「瘋」貓熊的狂熱!
界: 動物界 Animalia
門: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
綱: 哺乳綱 Mammalia
目: 食肉目 Carnivora
科: 熊科 Ursidae
屬: 大熊貓屬 Ailuropoda
種: 大熊貓 A. melanoleuca
熊貓的故鄉在哪?影片告訴你!
實際上熊貓是屬於熊科,因此貓是形容詞,熊是名詞,「貓熊」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才是對的,所以在台灣不管是媒體還是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準備入住的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,都是以貓熊做稱呼。
2005年5月3日,中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宣布,準備贈送台灣一對大熊貓。隔年2006年1月6日中國國台辦在北京公布,在大陸專家最後確定推薦贈台的所有候選熊貓中,編號16號雌性與19號雄性組合相處最為融洽,還時常同進同出互相照應,顯得異常恩愛。這對大熊貓就是之後的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。
確認贈台大熊貓後,同年在中國大陸全國範圍內發起為贈台大熊貓起名的活動,並在春節聯歡晚會進行的四小時中,由觀眾通過手機和網絡進行投票,最後"團團、圓圓"以1億零751萬3568張票當選。2006年除夕夜正式將贈台大熊貓命名為「團團」、「圓圓」。
至於兩隻都是很可愛的貓熊,到底要怎麼分辨團團圓圓呢?動物園長葉傑生表示:女生圓圓的眼部黑眼圈比較圓、眼斑下方比較突出,至於耳朵也是辨識團團圓圓的好方法,團團的耳朵形狀像炒菜的鏟子,圓圓耳朵形狀像飯匙。
撇開政治議題來看,安排貓熊的旅遊行程不僅可吸引本地的台灣人,還可包裝成日本客人來台的重要參觀地,因為日本人也超愛貓熊的喔!另外貓熊的相關商品在眾多媒體推波助瀾下,必將掀起一波「瘋」貓熊的狂熱!
漢語(和所有漢藏語系的語言)的語法特點是“大名詞冠小名詞”, 即“名詞位於形容詞前”。此一語法特點在古文, 現代方言,和現代文獻中大量保留。例如:
回覆刪除(1)《詩經》“無折我樹杞” 中的“ 樹杞”。
(2)現代漢語亦有: 熊貓(似貓的熊), 蠶蟻(似蟻的蠶), 臉蛋(像蛋一樣圓的臉), 蝸牛(像牛吃草的蝸).
(3)閩南方言中的:雞母, 人客, 菜花, 風台, 麵線.
(4)今日的河南省還有“雞公山”一地名。
(5)古代的:“后羿”,“后稷”。“后”為古代部落領袖的稱呼。
(6)《陳誠日記》中有“軍政部長何”,“委員長蔣”之類的稱呼。
熊貓被發現於清代。 依據漢語的傳統語法習慣,在清代,民國,乃至今日,均被稱為“熊貓”(似貓的熊)。今日臺灣的部分媒體,將“熊貓”誤改爲“貓熊”,反成畵蛇添足。反應出臺灣記者的中文常識嚴重不足。
感謝這位不具名人士所提供的另一個見解~
回覆刪除在中文裡,「熊貓」和「貓熊」都是近代用語,不是古代用語。1869年,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·戴維德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貓熊後,給「熊貓」定名為「黑白熊」(Ursus melanoleucus)。當地的村民稱為「花熊」。
回覆刪除「熊貓」(panda)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貓先取得的,最初大熊貓被歸類到熊貓科的關係,但後來大熊貓比較有名,熊貓就變成專指大熊貓了。2009年12月13日,大貓熊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完成。研究結果顯示,大貓熊是熊科的一個種,於是被歸類到熊科。
1935年出版的《中華大字典》935頁寫到「熊」之(三):「熊貓,獸名,似貓而善升木。」從所附熊貓圖看,當時指的是小熊貓。但1938年出版的《辭海》第1849頁中「熊貓」寫到:「獸名,產新疆;……距今六十年前,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」,已經用來指大熊貓。
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上台後,認為現代漢語命名規則是主名詞"科名"在後,前面是修飾詞。意指似貓的熊,於是要媒體正名為大貓熊。
我記得那時候還牽扯出小熊貓,為了區分熊科的大貓熊和小熊貓科的小熊貓,也成為當時台灣正名的一個理由。
依此來看,當初熊貓一名是因為被歸類到小熊貓科而產生。但後來發現是熊科,所以改為大貓熊來正視牠熊科的地位也並無不妥。用古漢語構詞的理由,由此看來只是牽強復會,真正緣由是最初學界歸類造成的習慣用語,和古漢語並無關聯。因為最初大貓熊的名字叫花熊和黑白熊,代表當時的人已經是用現代漢語構詞了。
不過稱呼就是方便就好,沒什麼對不對的,就看各地區的使用習慣了。